来源:人气:399更新:2025-07-18 12:41:31
大家好,我是香玉,现已加入暑期档影片测评计划的豪华评审团队。今天我们将聚焦《聊斋:兰若寺》这部作品。回望两年前,由《长安三万里》掀起的观影热潮中,该片以豆瓣8.3分的口碑成绩斩获超18亿元票房。而今,追光动画的「新文化」系列第二部终于与观众见面,延续了原班制作团队的阵容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不少观众曾期待《哪吒2》后能有更多优质国产动画作品,然而《兰若寺》上映仅三天便遭遇大面积负面评价,口碑与票房表现令人意外。
香玉也提前购票观看了《聊斋:兰若寺》,结果却让我在影院中感到难以忍受,甚至痛苦到抱头。追光,你们这次让我失望透顶,究竟要用什么来弥补?
本片采用全篇剧透形式,高能预警提醒观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。影片初看如同传统叙事长片,实则为由六个独立故事组成的动画合集,每个篇章承载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艺术风格,但均以兰若寺为核心场景展开叙事,形成独特的篇章式结构。整体可视为《聊斋志异》精神的现代动画演绎,通过同一意象串联起多元故事线。
之所以认为这些故事不尽如人意,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六个叙事各自存在独特的瑕疵。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。故事一:《井下故事》
个人评分:0.5星(满分五星)这是一部首尾呼应的完整故事。主角蒲松龄因暴雨与山贼追击而暂避,只得在附近千年古刹兰若寺借宿。入夜后,诡异响动引他坠入寺中枯井,竟目睹龟精与蟾精正以全息水幕为媒介进行讲故事比赛。蒲松龄被迫担任裁判,听完需立即撰写拉踩式影评,否则将面临被吞噬的危险。笑点与共情并存,让人联想到被强制加班的日常,仿佛亲历了这场荒诞的文学审判。
显然,两位妖精讲述的故事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。在故事进程中,蒲松龄屡次遭遇险境,几乎成为妖精的盘中餐,这些故事的荒诞程度令人咋舌。
崂山深处隐居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道,年逾百岁却精神矍铄。有位年轻人慕名而来,请求拜其为师。老道态度冷淡,只让其在山中砍柴三年。三年后,年轻人以为自己已得真传,便向老道请教道法。老道却笑而不语,只让其先去山下村庄,看看能否用道法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。年轻人自信满满,施展法术让山泉变作甘露,却不知这不过是普通的井水。村民尝后大赞,年轻人得意洋洋,没想到老道却指出其破绽,令其羞愧难当。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诩精通却实际浅薄之人,也提醒世人真正的修行在于实践与谦逊。
个人评分:1星(满分五星)。团队称该电影主打全年龄向,宣称情节层次分明且逐步深入。然而实际呈现中,前两幕的叙事风格过于低幼化,后三幕则突然转向鬼片惊悚题材。这种结构并不构成层次递进,反而呈现出类似国内缺乏分级机制的市场乱象。孩子们在观影过程中由欢笑转为恐惧,成年人则在中途弃影,对影片后半段的成人向内容感到不满,质疑为何在仅有半程适合成人观看的情况下,票价仍未调整。
《崂山道士》的故事堪称典型的儿童文学范本。一位对科举考试毫无兴趣却痴迷于修仙问道的书生,历经周折终于踏上崂山拜师学艺之路,习得穿墙术的奇技。然而下山后,他竟将师父反复叮嘱的"不可欺人"之诫抛诸脑后,趾高气昂地回到村庄,在乡亲面前肆意展示仙术。结果不出所料,因过度炫耀而酿成惨剧——撞墙头破血流,灰头土脸地狼狈离开。更令人扼腕的是,整个故事发展如同被按了快进键,除了几处程式化的毛毡动画效果,再无其他精彩看点。连坐在一旁的孩童都开始低头查看智能手表,适时打了个哈欠,仿佛在暗示这个充满东方玄幻色彩的传说早已失去吸引力。
故事2:《莲花公主》
昔年庄周梦蝶,今朝窦旭亦有梦蜂之奇遇。小画童窦旭于庭院偶遇坠落之工蜂,心生怜惜将其救下。入梦后,竟穿越至神秘的蜂巢王国,与小公主莲花共启冒险旅程。更在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时刻,他成功解救遭大黑蛇侵袭的蜂巢,完成双线救赎。
花朝节街市的绚丽场景无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,然而这部以童趣与勇气为核心的故事却透露出微妙的疏离感。角色窦旭对莲花凝视的眼神以及绘制画像的动作,展现出远超其年龄的成熟度。这种表现方式更像成年人对初恋的想象投射,而非真实儿童视角的自然流露。
相较而言,《崖上的波妞》中"波妞喜欢宗介"的温馨告白更能触动成年观众的内心,令其潸然泪下。而当观赏《莲花公主》时,面对剧中角色的激烈冲突,观众难免会本能地呐喊:快将两个孩子分开!
故事3:《聂小倩》 相传在古时,有一书生名宁采臣,为人正直善良,常行善举。某日,他途经一座荒废古庙,夜深人静时,遇见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。女子自称聂小倩,因前世负情而堕入鬼道,如今化作人形,只求赎罪。宁采臣见她楚楚可怜,心生怜悯,将她带回住所。然而,聂小倩实为妖物,欲伺机害人。宁采臣却始终未识破她的真身,反而因她的真诚而动容。最终,聂小倩在宁采臣的感化下,放下执念,与他结为连理,成就一段跨越生死的姻缘。
个人评分给予2星,故事主线与大众熟知版本基本一致。核心差异在于故事背景被迁移至民国时期,小倩依旧保持着女鬼的形象,而宁采臣则转变为立志救国、投身医学事业的先进青年。两人在终日发生离奇命案的兰若坊酒店相遇相知,展开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缘分。
燕赤霞的实力堪称震撼,既能凌空御剑斩妖,又能持枪轰击姥姥。说实话,他开枪的那一瞬间,我差点被这反差萌吓到,脑细胞都开始集体罢工了。此刻脑海中只剩下那个经典表情包:
转瞬间,姥姥便挣脱了束缚。这并非偶然,因为在动荡的年代里,邪恶势力如同魔影重重般难以驱散。正因如此,这对真心相爱的人所怀有的对未来的憧憬,反而成为了支撑他们前行的最后希望。
剧本内核颇具深意,但叙事方式略显生硬,导致情节与历史语境存在明显断裂。宁采臣方才还高举救国大旗,令人期待其携手小倩对抗外敌。然而情节却局限于燕赤霞协助其从姥姥手中解救小倩并顺利脱身,继而发展为恋爱结婚的结局。在众多改编版本中,此版终于呈现了圆满结局。不过,对封建礼教束缚与个体反抗的刻画却被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空洞且失败的宏大叙事。人物形象沦为推动情节的工具,叙事亦陷入荒诞。或许正是由于影片整体水准欠佳,致使本应契合"倩女幽魂"主题的核心故事,在多个预告片中被边缘化。
故事4:《画皮》
个人评分:3颗星。这无疑是香玉在影片中最钟爱的故事章节。据创作团队透露,《画皮》的美学呈现堪称登峰造极,以明末古画为灵感的视觉风格淡雅悠远,人物的发丝在画面中飘动,宛如云烟缭绕,为观众带来极佳的审美享受。
故事的全新诠释,以妻子作为旁观者视角展开。她见证着女鬼将丈夫拖入黑暗的瞬间,目睹其魂飞魄散的凄厉景象。而丈夫临终前的撕心裂肺挣扎与断续的低语,却在妇人的心头激起更深的涟漪。那句未能说出口的叹息,最终化作一句沉静的祈求:「我只愿拥有一方稳定的屋檐。」
同样处于婚姻困境的夫妇,妻子被迫吞下难以下咽的苦药。归家后将苦药吐于丈夫怀中,却换来了男人被女鬼侵蚀的厄运。但当丈夫惊醒,竟放下平日傲气,三跪九叩誓言日后定当善待妻儿。妻子双目失神地蜷坐地上,轻声吐出两字:「恶心」,那声音仿佛在质问药丸,又似在控诉婚姻,抑或道尽人生百味的荒诞。
《画皮》巧妙融合志怪元素与现代性别、婚姻议题,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作。然而,影片营造的紧张刺激氛围、戏剧化的服装与动作设计,以及剧情跌宕起伏、充满戏剧性转折的叙事方式,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起伏。香玉微微皱眉,侧头望向邻座的小孩哥,只见那孩子已不亦乐乎地沉入梦乡。
《鲁公女》故事:相传唐代鲁地有一位美貌女子,因家族遭权贵陷害,父兄被害,自己被囚。她忍辱负重,暗中积蓄力量,最终在机缘巧合下揭露真相,以智计惩恶扬善,重获清白。这段传奇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韧与智慧,更揭示了官场腐败与民间疾苦的深刻主题。
《鲁公女》在电影中获得2星评分,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。首先,该故事被设定为蒲松龄以原作者身份向两位妖精展示的「炫技」之作,通过对比暗示其他故事的不足。其次,该片在细节打磨与叙事完整性上表现突出,堪称全片最成熟的故事。剧情讲述书生张于旦因鲁小姐的救命之恩而心生爱慕,却遭遇鲁小姐意外离世的悲剧。尽管阴阳相隔,其魂魄仍需完成救赎九条人命的使命才能转世重生,张于旦因此主动承担起协助的重任。
两人在相处中感情愈发深厚,却因命运捉弄即将面临离别。幸运的是,鲁小姐转世后仍保留着前世的一丝记忆,默默等待着张于旦跨越十六载光阴归来赴约。历经岁月流转、年龄差异与生死轮回的重重考验,这段注定的缘分终在时光的尽头得以圆满。
《情定胜天》曾经的经典爱情故事在过去曾一度令人感动,但在《画皮》流行的时代背景下,其叙事方式已显陈旧。受限于篇幅,剧情更倾向于强调戏剧性转折,从而营造出一种夸张俗套的戏剧效果。这种文本改编往往难以摆脱传统套路的束缚,例如影片中男女主角之间有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对话:「-十六年后你一定要来娶我!就算我不记得你了!你不顾我的反对,强娶也要把我娶回家知道吗!-我就算强娶,也把你娶回来了!」此番对话让我感到尴尬不已,甚至难以衷心祝福。或许可以坦言,缺乏实质基础的爱情关系,终究难以长久。
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,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清晰的核心主线。尽管创作团队选取了《聊斋志异》原著中多个篇章的内容,旨在展现其丰富性与文学厚度,但观众的观看体验更像是在浏览零散的民间故事集,而非一部结构完整、主题鲜明的影视作品。
作品的主题性核心在于内在主题的高度统一。以2007年《聊斋奇女子》为例,其叙事结构围绕女性角色展开,通过《连城》《侠女》《辛十四娘》《宦娘》等篇章塑造了多位性格迥异的大美人形象。这些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,更展现出深厚的情感纠葛与坚定的道义立场,其完整的自我觉醒轨迹与不屈的反抗精神构成了作品的内在驱动力。香玉至今仍记忆犹新,这种印象源于角色塑造与主题表达的深度契合。相较之下,《聊斋:兰若寺》在影视改编中更偏向于文学文本的直观呈现,其叙事方式与视觉呈现更接近科教片的逻辑框架,缺乏原作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。
坦白而言,香玉对追光的创作仍保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包容。从新传说的《白蛇:缘起》到后续作品,再到新神榜与新文化系列,团队始终致力于讲述中国故事,并尝试赋予其新的表达形式。然而,这种坚持本身也暴露出局限性——仅停留在表层的创新尝试,未能真正突破传统框架。当作品的叙事仍与过往创作存在相似性,而观众的审美期待已随时代发展不断升级,「新」的未来似乎仍面临重重挑战。
全文完。
Copyright © 2023 www.jdw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