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人气:522更新:2025-07-26 12:46:07
2025年,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影视行业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。在各类行业论坛中,"短剧"几乎成为必谈议题。这标志着短剧已突破新兴娱乐形式的范畴,逐渐成为主流的娱乐消费方式,正在重塑大众的休闲习惯。然而,短剧的繁荣也带来了行业深层次的思考:当观众越来越适应短视频中碎片化叙事和即时满足的模式,是否还能投入精力欣赏完整的长剧作品?自微短剧走红以来,围绕"长短之争"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歇,部分长剧创作者以开放姿态主动转型,积极投身短剧制作;而另一些业内人士则对此持保留态度,认为短剧内容过度依赖狗血情节,存在格调低俗的问题,难以进入主流视野。这种分歧预示着短剧与传统长剧的博弈将长期存在。针对短剧带来的行业冲击,第三期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的多位导师从产业格局、内容创新到创作实践等维度展开探讨,试图在"长短之争"中寻找突破路径。
智能手机的普及重塑了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模式,移动端传播形式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。微短剧通过模仿短视频的观看体验,以每集1至3分钟的时长累积,整体篇幅可媲美一部完整电影,恰好与当代观众日均刷视频的时长高度契合。据知名剧评人李星文老师分析,当前微短剧年产量突破4万部,按每部平均3集计算,相当于8万集长剧的体量,这一数字远超中国电视剧在黄金时期年均2万集的产量,显示出其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以"红果"为代表的平台每月推出1500至2000部新剧,印证了微短剧在市场端的旺盛需求,其未来发展空间被业内普遍看好。
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,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,首次超越全国电影总票房(425.02亿元)。据《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2025年该市场将增长至634.3亿元,预计到2027年更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。作为国内头部微短剧平台,红果短剧自上线以来发展迅速,仅用两年时间便实现月活跃用户突破1.73亿的佳绩。2024年3月数据显示,其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达1.38小时,这一数据已超越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视频及芒果TV等四大长视频平台,充分体现了平台强大的用户粘性。
“短剧出海”现象为微短剧开辟了新的市场增长路径。行业分析师指出,预计至2027年,海外短剧市场规模或有望超越本土市场,目前中国多家影视制作公司已在美国、欧洲等地开展短剧拍摄,并成功推出多部引发现象级传播的作品。相较而言,传统长剧在国际传播方面仍面临显著瓶颈,其盈利模式拓展能力明显弱于微短剧。
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制作效率与内容特质上。这类作品通常具备短周期(多数项目可在10天内完成拍摄)、低成本(制作预算多集中在30万至100万元区间)以及强节奏感(擅长设置多重反转与戏剧冲突)等特征。市场主流题材围绕“霸道总裁”“战神逆袭”“重生题材”“甜宠恋爱”等类型展开,为吸引流量,部分作品出现突破内容底线、迎合低俗审美的倾向。在近期行业研讨会上,郑晓龙导演公开批评此类现象,强调部分微短剧已偏离文艺创作本质,过度契合当代观众的庸俗审美取向。他指出:“某些微短剧的本质已不再是艺术创作,而是对低俗观念的迎合,这种速食内容正在侵蚀观众的审美体验。”另一位导演林楠则表示:“短剧不应与长剧同台竞技,形式创新并非核心问题,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内容质量的滑坡。”
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,电视剧历经六十载发展,已逐步构建起独立且完整的艺术体系。与电影类似,电视剧同样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属性。相较之下,微短剧在叙事语言和视听表现上仍沿袭传统影视模式,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。此外,微短剧源自短视频平台,契合当代观众碎片化、快节奏及移动端的观看习惯。正因如此,其首要目标是迎合平台算法与流量逻辑,多数人将其视作快速盈利的手段,而非真正的艺术载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直播与短视频领域曾出现的低俗化现象,如今亦在微短剧行业重现。如部分作品存在"一胎生九十九子"等荒诞情节设定,或充斥着豪门恩怨、拜金主义倾向的内容。部分剧集热衷于试探内容边界,通过血腥暴力、性暗示等手段吸引眼球;更有甚者,直接剽窃热门小说或影视作品,严重侵犯原创版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某些短剧暗中植入保健品广告,诱导老年观众进行消费。有观众为追剧竟订阅多达60个小程序,充值金额逾万元。此类问题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更反映出行业监管机制的滞后性。
为应对微短剧行业频现的乱象问题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于2023年12月20日印发《关于规范微短剧片名管理的提示》,重点针对片名中出现的不良价值导向进行纠偏引导。2024年7月11日,该司再次发布《关于加强微短剧内容监管的提示》,着重强调对过度娱乐化倾向的管控,要求创作者坚守艺术创作底线,严禁出现极端"反智""雷人""离谱"的人设与情节设计。
在近日举办的行业研修班上,郑晓龙、阎建钢两位导演共同指出当前微短剧监管存在尺度不一的问题。现行的"分类分层审核"机制明确指出,总投资低于30万元的微短剧由网络视听平台承担内容管理职责。值得关注的是,此类低投入作品的审查标准相较传统影视剧更为宽松,而这也成为了行业乱象的高发领域。
在流量至上与内容优先的辩证关系探讨中,知名造型师陈敏表示:"我并不排斥短剧形式,已经持续关注了三年半时间。"他认为微短剧特有的叙事节奏与快感,能够为传统影视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灵感。面对行业存在的问题,陈敏主张保持包容态度,强调作为新兴艺术形态,微短剧处于发展初期,问题难以完全避免。他建议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通过系统性改进提升作品质量,推动行业良性发展。
正如古语所云,"存在即合理"。微短剧对传统长剧的冲击并非偶然现象,单纯否定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无法化解影视行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。知名制片人敦淇指出:"我们的所有创作都旨在争夺观众每日的碎片化时间。短剧以简短精炼见长,能迅速构建情感共鸣;而长视频则需要通过深度叙事赢得观众的持续关注,必须追求内容的极致化表达。"在他看来,两种形式的差异恰恰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互补可能,关键在于把握受众需求差异,实现长短结合的差异化布局。
笔者认为,"短准狠"精准概括了微短剧的核心特征。传统电视剧动辄数十集的体量曾服务于电视端的播出节奏,但这种模式常被批评为冗余过度,甚至出现为延长集数而牺牲叙事完整性的现象。在移动端成为主流的当下,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倒逼创作者革新叙事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微短剧的崛起并非单纯迎合流量,而是通过内容提炼与节奏把控,在提升叙事效率的同时强化情感共鸣。研修班多位专家均强调长剧需实现"精品化",敦淇提出优质剧集应在前三集完成观众黏性构建,主张通过高概念人设、密集情节与高浓度情感的快速释放形成吸引力。他指出传统剧集继承自章回小说的叙事传统,需要通过长期沉浸实现人物成长,而当前创作应突破套路化桎梏。以《豺狼的日子》《混沌少年时》《暗夜情报员》等美剧为例,敦淇认为长剧应对标电影美学,注重服化道的质感与影像风格的塑造。据此,他将"精品化"提炼为五大要素:精准的市场定位、精巧的剧本结构、精美的人物塑造、精美的镜头语言、精炼的叙事风格,唯有满足这些标准,长剧方能有效应对短剧的冲击。
尽管微短剧在中国大陆市场势头强劲,但放眼全球,长剧仍占据主导地位。随着Netflix、Apple TV 等流媒体平台的崛起,其持续增长的营收不仅重塑了影视产业格局,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生存环境,促使好莱坞传统制片厂纷纷采取收缩策略,缩短影片的院线窗口期。这些平台推行的“精品化”制作理念,通过邀请电影导演参与剧集创作、压缩剧集数量、直接上线播出等方式,强化了高密度剧情反转和概念创新,为国内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转型路径。从历史维度观察,长剧曾在特定时期扮演过“挑战者”角色。上世纪60年代电视的普及曾引发对电影的冲击,当时的好莱坞如同现今面对微短剧挑战的从业者般,一度将电视视为威胁。在产业转型压力下,马丁·斯科塞斯、斯蒂文·斯皮尔伯格、乔治·卢卡斯等导演突破传统模式,催生了“新好莱坞”时代。最终,电影并未被电视取代,反而在80年代开启全球大片时代,确立了好莱坞作为世界娱乐工业核心的地位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从更宏大的时间视角审视,当下影视行业热议的“长短之争”,本质是上世纪中叶电影与电视竞争的延续。二者并非简单的资源争夺,而是共同构建内容生态的协同关系。在经历初期的阵痛与博弈之后,无论是长视频、中视频及短视频,终将找到符合产业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Copyright © 2023 www.jdw8.com